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行动成功的例子 行动成功

时间:2023-05-22 20:12:00来源 : 城市网

今天来聊聊关于行动成功的例子,行动成功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行动成功的例子,行动成功,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富兰克林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资料图】

2、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

3、著有《自传》。

4、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

5、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

6、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7、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已饿得走不动了。

8、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

9、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10、“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

11、”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12、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13、“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

14、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

15、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16、2、匡衡匡衡学习好,还很勤奋。

17、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18、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19、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0、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21、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22、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23、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24、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25、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26、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27、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28、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凿壁偷光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29、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30、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31、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2、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33、3、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

34、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35、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36、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37、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38、4、达·芬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

39、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40、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41、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42、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43、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44、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45、”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46、5、瓦特少年时代的瓦特,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

47、他曾经就读于格里诺克的文法学校,数学成绩特别优秀,但没有毕业就退学了。

48、但是,他在父母的教导下,一直坚持自学,很早就对物理和数学产生了兴趣。

49、为了发明蒸汽机,瓦特辛辛苦苦造出了几台蒸汽机,但四处漏气,无法开动。

50、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怯步,继续进行试验。

51、从1766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艺等各方面的困难,终于在1769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

相信通过行动成功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